冯骥才

我眼中的刘恒

我很幸运,赶上了北京作家协会的黄金时代。那是20多年前的世纪之交,文坛上的老中青精英云集北京作协:写小说的有林斤澜、王蒙、刘绍棠、从维熙、邓友梅、刘心武、张洁、谌容、霍达、凌力、刘庆邦、刘恒、史铁生、毕淑敏、宁肯、格非、程青、邱华栋、徐坤、凸凹等,写报告文学的

冯骥才 张大民 刘恒 凌力 从维熙 2024-01-26 12:24  2

冯骥才:炮打双灯

都说静海县西南那边,地里不是土,全是火药面子。把那干结在地皮上白花花的火硝刮下来,掺上硫磺木炭,就是炸弹。再加上盐碱,土里的火性太大、太强、太壮,庄稼不生,野草长不到三寸就枯死;逢到大旱时节,烈日暴晒,大开洼地无缘无故自个儿会冒起黑烟来……可有一种灌木状丛生的

冯骥才 炮打 炮打双灯 双灯 牛宝 2025-10-17 05:58  3

一篇故事 No.374 | 冯骥才《看望老柴》:艺术家就像上帝那样,把个人的苦难变成世界的光明

对于身边的艺术界的朋友,我从不关心他们的隐私;但对于已故的艺术大师,我最关切的却是他们的私密。我知道那里埋藏着他的艺术之源,是他深刻的灵魂之所在。从莫斯科到彼得堡有两条路。我放弃了从一条路去瞻仰普希金家族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甚至谢绝了那里为欢迎我而准备好的

上帝 光明 艺术家 冯骥才 看望老柴 2025-10-14 19:02  5

“这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使命” 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开馆

“十年磨一剑,双剑二十年。红墙照碧水,青霜映紫电。书斋通田野,学海探神山。杏坛无穷业,光华在明天。”9月30日,记者在布展中的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门厅看到这幅字,正是冯骥才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研院)建院20周年新写的。其

博物馆 天津大学 冯骥才 天津大学冯骥才 冯骥才博物馆 2025-10-07 16:03  4

“这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使命”(图)

“十年磨一剑,双剑二十年。红墙照碧水,青霜映紫电。书斋通田野,学海探神山。杏坛无穷业,光华在明天。”昨天,记者在正在布展中的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门厅看到这幅字,正是冯骥才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研院)建院20周年新写的。其中

博物馆 天津大学 雕塑 冯骥才 青霜 2025-10-01 06:35  5

一个奖与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9月20日,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天津举行,两百余位文艺界、出版界嘉宾与读者代表共赴文学之约。作为中国文学重镇、出版重镇,天津,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滋养着文学的生长。扎根于津沽大地的百花文学奖,用四十余载光阴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蓬勃发展,也成为天津文化

一座城 冯骥才 文学奖 中国当代文学 小说月报 2025-09-22 09:29  3

在书房领略生命的芳香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有一篇《藏书忧》,甚得我心。该文提到一位外国旅游公司经理在参观余秋雨书房后大受震动,竟也热心于跑书店,张罗起一个很像样的书房。余秋雨写道:“他也算是一位阅尽世间美景的人了,何以我简陋书房中的杂乱景况,竟能对他产生如此大的冲撞?答案也许是,他

生命 芳香 藏书 冯骥才 俞晓群 2025-09-13 08:54  4

鲍国华 ‖ 津味·津派·天津学

“津味”概念的出现,最初指小说而言,而且特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市井民俗为题材的、彰显天津地域文化特色的小说。“津味”小说延续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世情传统和民国时期天津通俗小说的创作潮流,又体现出前人所不具备的文化反思意味。以冯骥才、林希、张仲、肖克凡等人的小说

天津 地域文化 冯骥才 鲍国华 津味 2025-09-09 05:09  6